3月29日,广州日报发布标题为——洁特生物:从昔日“小作坊”到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 小瓶罐登上国际大舞台 的新闻,全文如下
小巨人炼成记
——寻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8
走进位于黄埔区911制品厂(下称“洁特生物”)的产品陈列室,用于检测新冠病毒的核酸采样管,专门用来研发疫苗的细胞培养转瓶,在国际市场大火的吸头、离心管渐次映入眼帘……这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塑料制品,背后却蕴藏着不为人知的大技术、大市场。
近年来,广州市通过政策惠企、服务助企、环境活企等组合拳,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能力,包括洁特生物在内的68家中小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的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。从昔日“小作坊”到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,2018年后,洁特生物营收和利润保持几乎每年翻番,2021年度实现了8.5亿元营收和接近2亿元的净利润。
内外兼修:
用20多年将生物实验室耗材生产技术做到极致
“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埋头苦干,20多年默默无闻将生物实验室耗材生产技术做到极致,打破一直以来被国外垄断的技术门槛,以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站在全球竞争舞台的中央。”这是袁建华所理解的“专精特新”,也是洁特生物的“成长史”。
成立于2001年的洁特生物,是国内最早生产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的企业之一。洁特生物董事长袁建华告诉记者:“目前,包括仪器设备、试剂、耗材三个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达4000亿元,国内市场规模在500亿元至1000亿元。但在20年前,我们国家在这个行业基本是空白。”
洁特生物董事长:袁建华
一次性病毒采样管
洁特生物口罩产品
近年来,袁建华注意到,随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,该行业近两年新增公司投入资金超过以往20年。“这意味着,由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的行业现状将被打破。随着公司上市,国家对这个行业关注,国内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。”袁建华告诉记者,经过了多年发展,洁特生物不仅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,而且实现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,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。
2020年以来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持续稳定增长,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公司生产的两类主要产品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——核酸采样管和吸头,其中吸头销售额从原先的100万元迅猛增长至2亿元。“企业实现大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。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”袁建华表示。
2020年1月22日,洁特生物正式于科创板上市交易。过去一年,洁特生物实现营收8.54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69.49%;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.73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45.07%。特别是一次性生物实验室塑料耗材全年实现的销售收入,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74%。
攻破加样残留 吸头销量大增
计划今年攻克“膜”难关
记者在洁特生物的产品陈列室内看到,离心管、转瓶、细胞培养瓶、真空式过滤器等“凹”着不同的造型。袁建华向记者介绍,公司的产品主要分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和防护类产品两大类,对于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来说,其主要原材料为高分子材料支撑,因此高分子材料的改性与加工技术是该行业的关键技术。
同样是塑料制品,做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与做普通塑料产品,在技术上却有着天壤之别。袁建华表示,在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的生产过程中,除了对塑料本身有一定要求外,做出基本的外形后,还要通过表面改性技术,赋予其培养活体细胞、贴壁细胞等功能。
袁建华顺手拿过一支实验室常用的“吸头”向记者举例:“我们都知道液体是具有表面张力的,因此在取样后吸头内会形成残留,这就会导致加样不精准,进而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”他告诉记者,“一个符合质量要求的吸头价格在2毛钱,和一个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吸头价格在1~2分钱相比,前后价格能相差10~20倍。洁特生物前期集中力量解决了吸头加样残留的问题,去年一年销售额达到了2亿元。”
当前,洁特生物正参与攻克一道疫苗生产的“卡脖子”技术难关,即开发一种“膜”来解决疫苗的纯化浓缩问题。袁建华告诉记者,疫苗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——需要把庞大的液体浓缩、纯化,使得疫苗能够安全地注射进入人体。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纯化,纯化做得好,疫苗才没有多余的杂质。
而纯化所要用到的超滤膜以及由超滤膜制成的超滤包,是疫苗类产品生产必须使用的工具。据袁建华透露,公司参与开发的超滤膜目前已经立项并基本对标国际,计划今年就能基本攻克难关,以争取国产取代进口。未来,公司还要继续向上游拓展,做高精尖难度大的需求量大的原材料,而“膜”的生产和研发,仍是其重要的课题之一。
巧借东风:
从展会“小作坊”到“特装展”
开拓国际市场真正“走出去”
对于出口比重达80%的洁特生物来说,出国参展是其开拓市场、获取订单的重要方式。袁建华告诉记者,公司搭建个展位要2万到3万元,一场展会算下来支出在20万元到30万元。曾经公司出国参展不敢租展位,最多拥有一个3×3展位,规模和影响力都很小。开拓国际市场高昂的成本,让许多中小企业都曾望而却步。
去年10月,《广州市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培育行动方案(2021-2025)(征求意见稿)》提出,要把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与做优做强产业链相结合,鼓励“链主”企业向“专精特新” 中小企业开放市场、创新、资金、数据等要素资源。支持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开拓海内外市场,定期组织召开“专精特新”新品发布会,鼓励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、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会等国内、国际展会。综合运用首购、订购、推广应用等方式,促进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开发创新产品。
“从展会‘小作坊’到现在的36平方米、72平方米、甚至‘特装展’,我们的展位越做越大,也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。”袁建华告诉记者,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,广州政策补贴多,帮助力度大。公司每年有机会去国外参加2~3个展会,国内展会更是免费提供展览场地、免费搭站台,目前国外营收超6亿元,未来还将在国外成立销售公司并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队伍,就地提供服务,做到真正的“走出去”。
文章来源:广州日报
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方圆
图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